本合集精选中外经典珐琅瓷器,重建釉料层叠结构、金属胎体錾刻纹样及开片裂纹。适用于工艺品设计、博物馆数字化及非遗工艺教学,以数字技术重现千年窑火淬炼的极致美学。
10 模型
鼻烟壶是一种盛鼻烟的容器,它精致小巧,便于携带。清朝时期,吸闻鼻烟在各阶层蔚为风尚,对鼻烟壶的材质及工艺的追求更是到了极致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大量清宫制作最精美的鼻烟壶。这一件雍正款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,乳白色玻璃作竹节造型,设色仿斑竹,青黄地上有褐斑,竹节上有小虫二只,底绘灵芝开光内有楷书“雍正年制”红款。
清朝景泰蓝掐丝珐琅莲花台座采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轮廓,然后填充以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,经过烧制、磨光等工序,最终形成色彩鲜艳、图案精美的艺术品。这些彩绘往往描绘了佛经故事、圣徒形象或宗教象征物,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,也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。
日本银制珐琅花瓶是一种集艺术性和工艺性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。这种花瓶通常由铜或银制成,表面覆盖着一层珐琅釉料,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光滑、亮丽的表面。珐琅色彩丰富,图案多样,常见的有花鸟、山水、人物等传统日本元素。银丝工艺则在珐琅上勾勒出细腻的线条,增添了立体感和艺术美。明治时代(1868-1912年)是日本珐琅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,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受到收藏家的青睐。
掐丝珐琅是一种源自中国的传统金属工艺,结合了金属工艺和珐琅彩技术。这种工艺大约在元朝时期传入中国,到了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制作过程包括在铜胎上用铜丝掐出各种图案,然后在这些铜丝围成的隔间内填充珐琅彩,经过多次烧制和打磨,最终形成色彩斑斓、图案精美的成品。三足香炉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香炉形式,其特点是有三个支撑脚。在清朝乾隆年间掐丝珐琅三足香炉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。
是一件具有玻璃珐琅装饰的中国景泰蓝花瓶,它属于威廉·M·林德格伦亚洲艺术收藏,现存放于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档案馆。年代大约在1930年至1950年之间。景泰蓝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金属工艺,以其精美的铜胎、珐琅釉料和复杂的制作工艺而闻名。这种工艺通常涉及在铜胎上焊接细铜丝形成图案,然后在这些图案内填充珐琅釉料,经过多次烧制和打磨,最终形成色彩斑斓、光泽亮丽的艺术品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78 模型
17 模型
9 模型
16 模型
6 模型